信息分類
信息資訊
中國稅務雜志: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民間俚語比喻事情的成敗往往都是由同一個人或同一種原因造成的,它始見于南宋人士宋洪邁的《容齋續(xù)筆·蕭何紿韓信》。
提到這句俚語,人們自然會想到另外一個人,他就是韓信。
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名將,當屬漢初三杰之一,后人奉他為軍事家、戰(zhàn)略家、戰(zhàn)術家、軍事理論家?蛇@位淮陰人韓信,當初在楚王項羽手下時,曾屢獻計策,均被視為雕蟲小技,置之不理。后來,是蕭何發(fā)現(xiàn)了韓信,并親自向劉邦舉薦了韓信,這才使得韓信于一夜之間從一個無名小卒搖身變成了統(tǒng)率三軍的大將軍。在此后的楚漢爭戰(zhàn)中,韓信率漢軍渡陳倉,戰(zhàn)滎陽;破魏平趙,收燕伐齊,連戰(zhàn)連勝。后在垓下設十面埋伏,一舉將項羽全軍殲滅,鼎助劉邦平定了天下,為漢朝大業(yè)的開創(chuàng)立下了汗馬功勞,可謂功高震主。漢高祖劉邦將韓信撤齊王改封楚王。這就是成也蕭何,其道理如此簡單:如果當初沒有蕭何的慧眼識才,傾力薦賢,這位淮陰人韓信又如何得有“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的褒贊?
漢高祖十年時,大將陳豨在北方舉兵反叛,劉邦帶兵平亂,長安空虛。韓信想借機舉事長安,消息走漏。呂后得知后,欲召韓信進宮,又恐他不肯就范。情急之下求計于蕭何。蕭何親自出面,假傳捷報,聲言叛軍已敗,陳豨已死,并邀韓信一同進宮賀喜。這韓將軍做夢也想不到,曾極力舉薦過他而且一向與他過往甚密的蕭何,竟成了捉拿自己的主謀。聰明一世,糊涂一時的韓信被騙入宮后,被呂后手下的刀斧手們劫持捆綁,架至長樂宮,在一間叫做懸鐘室的屋內一命嗚呼。這就是敗也蕭何,其道理更是如此簡單:如果不是當初慧眼識才傾力薦賢的蕭何親自出面,如果不是蕭何假傳捷報,這位一生與“將相王侯”結緣的韓信又何能掉以輕心,以假為真,命歸黃泉?
韓信雖然死去了,但成敗乃蕭何的故事卻在歷史的舞臺上周而復始、樂此不疲地繼續(xù)演繹著。
就在韓信死去一千八百多個春秋之后的明朝末年,一位走投無路被迫揭竿而起的農(nóng)民起義****,竟也重覆舊轍地成了這句俚語的繼承者,他就是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鴻基,陜西米脂人。他少時就好舞槍弄棒,父親謝世后他去了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做驛卒。明崇禎元年(1628年)全國三分之一的驛站被裁撤,李自成失業(yè)回家務農(nóng),后因還不起高利貸,被舉人艾詔告到米脂縣衙,受盡嚴刑拷打、日下曝曬之苦。被親友救出后,李自成一怒之下殺死債主艾舉人,又將通奸的妻子韓金兒和奸夫蓋虎兒一并送上了西天。**后,在榆中因欠餉一事再度殺死了參將王國和當?shù)乜h令。在走投無路、貧困潦倒中揭竿造反起義。
長話短說。李自成在起義過程中,針對明朝地權集中與賦稅繁重的殘酷現(xiàn)實,審時度勢地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后來又在“五年不征”和“不當差、不納糧”等一系列感天動地的做法中,劫富濟貧,感召天下。李自成正是靠著這些口號,過關斬將,一路拼殺,終于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攻占了北京,推翻了明朝統(tǒng)治。大明王朝的**后一位皇帝朱由檢,在百姓舉國高唱“迎闖王,盼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民謠中,取下皇冠,披發(fā)遮面,于煤山壽皇亭東側的一棵歪脖樹前,哀聲長嘆,自縊身亡,使統(tǒng)治了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明王朝,在**后謝幕的時刻,走出了讓人寒心和丟臉的一步。
李自成靠著“均田免賦不納糧”的口號砸碎了一個舊朝代,這是他“成也蕭何”的見證。但這位闖王在建立起一個新朝代的初始之際,依然效法舊章,那就大錯特錯了。
李自成于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在京稱帝,結果第二天就被吳三桂領著滿人多爾袞給“踢出”了北京城。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主要因素,當與“闖王來了不納糧”的狹隘稅賦意識有著直接的關系。當時有首歌謠《闖王》中就有:……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吃他娘,著他娘,吃著不夠有闖王……
這首歌謠在李自成打天下的時候,的確以此籠絡了民心,喚起了斗志,給處在風號雨泣中的百姓帶來了恩惠和希望。但是,殺殺砍砍恩惠恩惠地打天下,是一回事兒;平平安安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刈,那又是另一回事兒?/p>
維系社會秩序的綱紀有千條有萬條,**重要的一條應該是合理合法的經(jīng)濟秩序,它是整個社會秩序的主中之主,重中之重。誠然,明末剝膚敲髓的苛捐雜稅,病賦苛政,貽害朝廷。但李自成的大順朝,在治國平天下的更朝矯弊之時,慷慨地取消了百姓的“納糧”行為,連起碼的賦稅制度也連根擯棄,這就注定了他李自成“敗也蕭何”的必然。
納糧賦稅,是歷朝天子固位治國的要務,也是歷代能臣拂貧安民的良策。他們大都在以寬矯猛中,清厘稅課,革除積弊。這樣,才能在稅賦的寬猛相宜中,以平穩(wěn)的財政收支去實現(xiàn)足國裕民兼濟天下的美好愿望。一個王朝的建立需要稅賦,一個****的長治久安更需要稅賦。以稅賦病苛百姓不對,以百姓快活一場全然不納稅更不對。
當時從貧困潦倒中站起來的明朝百姓,心里只念著“吃他娘,著他娘,吃著不夠有闖王”,卻全然不曉普天之下無人納糧,闖王吃什么喝什么?跟隨闖王南征北戰(zhàn)的數(shù)十萬大軍穿什么用什么?一個皇帝在有城無銀之地還怎么能行使天子之威?一支軍隊在有兵無糧之時又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做到舍命保家園?
試想,李自成在如履薄冰的垂危之際,若能適度地實現(xiàn)合情合理的稅賦制度,或許大清國的建立就不會來得那般迅猛,那樣輕松,那么事半功倍了。
只可惜歷史沒有或許。闖王李自成當時在解決這一迫在眉睫的問題上,采取了“助餉追贓”的輕率做法。結果,此令一出,天下大亂。稚嫩的大順朝從此伴著闖王敗北的腳步永遠地退出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其實,一代王朝也好,一任天子也罷,要得天道,要有人情,更要遵王法。王得天道,法束民眾,賦惠天下,這也許就是歷代明君得以治國安民的道理所在吧?
今以闖王“不納糧”之做法,再悟成敗乃蕭何之理,實為懸鑒以照之舉。